繁陽鎮龍亭社區:“五治融合”推動基層社區治理提質增效
繁昌區繁陽鎮龍亭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充分發揮基層社區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服務群眾的戰斗堡壘作用,著力構建黨建領治、科技智治、創新善治、多元共治、群眾自治“五治融合”的治理體系,推動基層社區治理提質增效。

龍亭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黨建領治,筑強社區治理“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戰斗堡壘作用,以黨委書記帶頭,“兩委”班子真抓實干,圍繞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將黨組織凝聚群眾、幫助群眾和服務群眾的觸角延伸到有需要的每戶家庭。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強化社區黨組織建設和黨員的教育管理,扎實開展“主題黨日”“三會一課”,通過“學、干、比、評”,鼓勵引導黨員爭當服務群眾的先鋒,并帶領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搭建“龍亭社區微服務”微信公眾號、小區居民微信群、“黨群議事小亭”等服務群眾平臺,做到幫助“面對面”服務“零距離”,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

龍亭社區智慧社區建設
科技智治,激活社區治理“中樞”。推進社區治理與智慧社區建設相結合。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加強信息化建設,建設社區數據底座,打通與繁昌區大數據中心的數據共享交換通道,全科社工通過移動端和智慧平臺全面、及時、準確更新轄區房屋信息、戶籍人口、居住人口、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等基礎數據,有效支撐社區精細化管理工作。根據群眾需求,建設機動違停、非機動車違停、獨居老人關懷、空置房屋用水監測、老人健康監測5個“智慧場景”,主動預警、一鍵調度,提升社區綜合化、科學化、智慧化管理水平。暢通群眾反映問題渠道,完善群眾意見反饋機制,可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端口“吹哨”,全科社工及時查收處置,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區直部門、繁陽鎮政府、社區、業委會聯合為居民解決“關鍵小事”
創新善治,增強社區治理“引擎”。創新社區運行機制,推行“1+4+5”工作模式,即1個書記,4個綜合崗工,5個全科社工,轄區5個網格內所有事務,成為網格里的“大管家”,從“條塊式”的專科專崗轉變為網格的全科全崗,更加便捷地為居民解決問題,提供服務。優化社區治理體系,孵化培育社區公益性社會組織并邀請專業社工機構為組織負責人培訓,彌補社區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服務效能。創新群眾議事機制,推動成立紅色業委會,以“紅色細胞”搭建黨群溝通橋梁,打造“5+X”群眾議事朋友圈,“5”是鎮聯系領導、社區干部、物業、業委會、共治力量,“X”是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圍繞問題清單,定期開展座談會、議事會、研討會,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案并落實解決,今年以來累計解決群眾反映的小區安全隱患、人居環境改善、暑期孩子托管等問題35條,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社會組織進社區開展兒童防詐騙安全教育
多元共治,打通社區治理“經絡”。加強對物業企業服務管理監督,保障好各小區日常工作地運轉、重點工作地推行、常態化工作地持續開展。推進社區黨組織與雙聯系單位、駐轄區單位黨組織共建互補,實現黨建共商、事務共管、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辦。推動“兩新”組織融入社區治理,建立“暖蜂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服務同時鼓勵他們參加社區疫情防控、群防群治公益服務,與藍絲帶義工協會、柔力球協會等社會組織建立聯系,讓社區便民服務項目豐富多彩。引進“壹家人”養老服務中心、禾康養老服務中心等專業社工機構,促進社區為老服務專業化,與安徽師范大學共建成立大學生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打造參與實踐、鍛煉成長的大舞臺的同時,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匯聚人才力量。

退伍軍人志愿者開展防溺水巡查
群眾自治,鑄牢社區治理“底盤”。積極探索“黨建+網格”模式,提高網格服務精準化水平。堅持“大黨委”+“小網格”相結合,搭建起干群連心橋,將轄區144名黨員按網格劃分,建立社區網格結構基層黨組織管理機制,由全科社工牽頭在網格內開展便民服務,讓黨員成為服務群眾主力軍。深入挖掘網格內在黨員群眾中口碑好、影響大、有一技之長的退役軍人、在職黨員、業委會成員、居民代表,培養成受居民群眾信賴、喜愛的“網格紅人”,協助處理網格內各項事務,帶領群眾定期召開“小亭議事會”“板凳會”“網格會”,征求社情民意,協調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發組織群眾開展活動,提升社區凝聚力、向心力。(通訊員 嚴瑾)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