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袋”裝滿大幸福
自蕪湖市開展“綠化江城 全民行動”活動以來,繁昌區根據自身地形地貌、周邊環境、文化背景等因素,開展“口袋公園”建設。不僅加大了城市綠地面積,提升城市“顏值”,也為廣大市民親近自然、擁抱綠色提供了好去處(3月8日大皖新聞)。
正如媒體所報道的那樣,如今在繁昌的街巷邊、溝渠旁、轉角處,因地制宜建設的“口袋公園”正一天天多起來,它們像閃耀的珍珠鑲嵌在春谷大地上,裝點著我們的城市、美化著我們的生活,并已經成為繁昌的一景。
簡單地講,“口袋公園”就是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的“邊角料”,為服務市民休閑生活而建設的一塊塊綠地。這些“口袋公園”規模不大,設施也比較單一,但是“小而精”“小而美”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建設“口袋公園”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使難以被規模開發利用的閑置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讓廣大市民可以享受“推窗見景、開門見綠、出門見園、四季見花”的精致美好生活。可以說,建設“口袋公園”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將服務市民生活需求與土地資源節約利用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
我們常常講,城市是人類的家園,城市的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所以,城市的發展規劃要始終以更好地服務市民生產生活,力爭使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出發點。繁昌區建設“口袋公園”正遵循了這一原則,一處又一處“口袋公園”就是優化“15分鐘城市生活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具體體現。
事實上,建設“口袋公園”只是繁昌區推進“口袋計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繁昌區在開展暖民心行動過程中,既注重在宏觀上做好科學設計、長遠規劃,也力爭在微觀上對焦需求、精準發力,致力于讓市民能夠享受到便捷舒心的現代生活。于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小口袋”陸陸續續開始服務市民生活,從建在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口袋書屋”到馬路邊的“口袋車位”,市民的生活正在這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滴變化中一天天變得溫潤起來。
政府服務在細微之處著墨往往更容易貼近百姓的需求。在如今的繁昌,各種各樣的小“口袋”都是為市民而建、為市民而設、為市民而立,對市民而言,這些小“口袋”承載起新夢想、服務著新生活、裝滿了大幸福。(劉根生)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