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區新港鎮: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提升老百姓幸福感
“我們這里的山地適合種茶葉,安吉的氣候、經緯度和新港這里是相似的,經過檢測土壤、空氣質量也是合規的……”蕪湖繁昌區新港鎮克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先美介紹,“區里財政扶持的60萬用于興建白茶標準化生產廠房,3月份就已經完工并且投入使用了。”
茶產業呈現規模化發展
現在克山村的白茶種植規模已經擴大到了200畝,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十多萬的收益。成立的聚賢山白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讓村民參與種植、除草、施肥,以及采摘、加工等一系列環節,既開發了荒山、荒地,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能讓賦閑的村人在家門口有一份收入。2020年還開辟了艾草種植、成立了勞務公司,為本地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克山村同時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將秸稈粉碎、加工后再銷售給建筑施工方,不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展秸稈禁燒工作,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避免了秸稈焚燒產生有毒氣體,污染環境。
“今年50萬的財政扶持資金將全部用于擴大白茶種植面積,預計新增150畝,還要優化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現效益利潤最大化。”李先美說。
隨著我國農業不斷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已經成為了鄉村振興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藕塘開花結果帶來經濟效益
邢一龍的金思達家庭農場從2017年開始在新東村經營,承包了村里的土地和水塘,共有340畝,不僅搭建了火龍果大棚,還種植每年國慶前后上市的冬桃,夏天水塘開滿荷花,荷花連同蓮蓬和蓮藕都能帶來經濟收益。邢一龍說:“最近把道路設施搞好,還要發展鄉村旅游,3月份有桃花節,夏天的時候是荷花親子節還有火龍果豐收觀摩會……我們還投入60萬租了冷庫,未來還要弄電商。”
稻蝦養殖豐富了農民創業渠道
吳金鳳是新港鎮出名的“文明誠信經營戶”,2014年在南京創業后返鄉,搞起了農業和養殖業,她的金鳳種植家庭農場承包了一千多畝地,一部分用于蔬菜種植,另一部分用于稻蝦養殖,靠著先前做蔬菜生意的關系和經驗,金鳳農場生產的蔬菜經過運輸,會出現在南京華潤萬家的蘇果超市貨架上。每當趕上農忙時節,會請周邊沒有固定工作的婦女群眾來農場工作,人數有四五十人。“平時的工資是150元一天,氣溫高或者農忙的時候有300元一天。”吳金鳳介紹。
“過來大概要10分鐘,每個月能有3000塊左右的工資……在這邊工作,離家挺近,很方便。”在新港鎮金滕王茶干生產車間工作的村民說。金滕王茶干制作技藝作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又都是純手工制作,需要大量人力。據介紹,在車間工作的都是附近的村民,讓村民參與生產,不僅能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能帶動當地就業。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動力和源泉。繁昌區新港鎮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吸引人才和資源聚集,從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實現“三產融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切實有效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張文文)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