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紅綠古”三色牌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中分村一角 記者 吳梅 攝
秋日暖陽、微風習習,采訪組一行走進繁昌區中分村,“連理橋”下的溪水潺潺、遒勁挺拔的參天古樹、鋪排有致的青石板路、清一色的白墻青檐灰瓦……儼然一幅皖南山居圖。
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經濟。近年來,該村緊抓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建設契機,打好“紅色、綠色、古色”三張牌,以紅促綠、以綠帶紅、以古留名,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
“紅色”牌——用好紅色資源促經濟
走進村子,你立刻就會被村口兩棵滄桑遒勁的大樹所吸引,大樹相依相偎、并蒂而生。它們被稱為“連理樹”,是譚震林將軍和夫人葛慧敏在烽火歲月愛情的見證者,也成為了中分村特有的“紅色文化”之一。
作為安徽省“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這兩年,中分村在村黨總支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靠著紅色資源紛紛吃上了旅游飯。“今年,僅‘中分紅色學堂’,就承接了40多期培訓班。接待參學人員超過3000人,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80多萬元。”中分村駐村第一書記蔣建偉說,依托紅色資源優勢,拓展紅色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打造集觀光、住宿、餐飲為一體的紅色網紅打卡地。
2021年,中分村成立蕪湖紅色中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改建譚震林舊居、賴少其展館等,建成繁昌保衛戰展示館,拓展新四軍文化主題書房、新四軍運兵步道等文化景觀,發展紅色旅游業帶領村民致富。
“紅色旅游產業的發酵效應,讓中分村涌現出11家風情民宿和特色農家樂。今年,民宿和農家樂帶給村民的收益接近20萬元。此外,山貨、農家土特產也打開了銷路,創出了牌子,這一項村民也有10余萬元的增收進賬。” 蔣建偉介紹說。
“我們家民宿有4間客房,今年光節假日就有1萬多塊的收入。”村民蘇清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綠色”牌——發展綠色產業激活力
“中分村的綠色資源,也是鄉村振興路上的重要力量。” 蔣建偉介紹,村里除民宿外,還打造了以藍莓莊園、白茶基地等農村經濟作物種植。同時,引入“途居蕪湖馬仁山露營地”落戶中分,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新業態。
據介紹,2021年,途居蕪湖馬仁山露營地項目建成,改建民宿55間,并建成研學宿舍、餐飲中心、會議中心、拓展中心等配套設施。今年以來,露營地已接待游客多達10萬人次。近期,露營地項目二期工程擴建的步伐快起來,屆時特色住宿單元達到150個。山林竹海間,擺放著排列有序的房車,置身其中,既可以享受家庭團聚的溫馨,又可以體驗獨特的山水田園之美。
“以紅促綠、以綠帶紅。”蔣建偉介紹,中分村在發展紅色經濟的同時,注重綠色產業建設,通過發展房車露營等新型的旅游業態,拉動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中分村探索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吸納72戶農民變“股民”;積極推動入股馬仁山露營地合作發展現代農業,讓群眾“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利”,預計惠及群眾300余戶,用“紅色福利”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助力鄉村振興。
“古色”牌——挖掘古色故事增內力
中分村民風淳樸,20多處古民居保存完好。這里不僅有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還有徐氏祭祖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600多年歷史的中分村是蕪湖為數不多的江南古村落之一。
據悉,每年除夕和清明節,都要舉行徐氏祭祖儀式,2008年被列入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當地人介紹,墓群中有婆媳合墓、父子合墓、兄弟合墓、宗親合穴、夫婦合葬等不同類別墓群,約有八九種之多。“在過去那個婆媳關系緊張的年代,婆媳合葬可見咱們中分村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是我們徐氏家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礎。”“中國好人”、村中78歲的老人徐孝旺介紹說。
記者在中分村文化廣場內,發現有一個別致的亭子——“婦女議事亭”。蔣建偉介紹,議事亭為村民提供民主自治的平臺,村里婦女常聚在這里一起議事,村里有集體事宜或各家有困難、有矛盾糾紛,也會在這里共同商議解決,切實解決村民現實問題。
“駐村以來非常注重村里的文化記憶,通過各種渠道梳理當地的村史、村情,幫助村莊講好故事,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遺存和特色民俗傳統,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蔣建偉說,弘揚傳統文化,讓民風鄉風好起來。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