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亭石雕: 牽起產業“牛鼻子” 鼓起群眾“錢袋子”
嗡嗡的電動切割機聲,不時從代亭村村民張忠勝家的工棚里傳出。棚里,54歲的張忠勝正聚精會神地切割著一塊半米高的石料。在他身邊,碼放著高高低低已經雕刻成形的石獅子。很快,一頭石獅子的雛形就在切割機聲中“成形”了。“干這行30多年了,在哪里下刀,心里有數,已經不用看圖紙了。”張忠勝拍了拍身上的粉塵,走開了兩步,審視起這座半成品石獅。
隨著張忠勝關閉切割機電源,周圍一下安靜了不少,隱隱地能聽見從鄰居家工棚飄過來一陣陣切割機聲。“這幾天,大家都忙著備年貨,所以只上半天班。”張忠勝說。1月19日,和無數個中國村莊一樣,代亭村已經有了過年的喜慶氛圍。
干凈整潔的代亭村
繁昌區孫村鎮代亭村位于孫村鎮西,與銅陵交界。村域面積10.94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1108戶,總人口3316人。代亭村的花崗石和膨潤土非金屬礦資源豐富,石雕產業突出。代亭村石雕工藝為蕪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近千年的歷史,村中近一半勞動力以石雕制作為生,所以,進入代亭村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村民的門前都碼放著各種尺寸的石料和大大小小的石獅、石象。
“據史料和族譜記載,代亭石雕起源于宋朝。據說村口的老石塘,就是以前采石形成的洼地積水而成的。”代亭村黨總支副書記吳本華介紹說,代亭一直有石雕加工的傳統,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石雕從業人數已超百人。那時候以雕石獅、墓碑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代亭的石雕師傅們開始走出繁昌,沿國道、省道擺攤、設點,形成在老家加工成品,沿馬路銷售的方式。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些村民有了資金積累,為降低運輸成本,解決廠店分家的問題,開始在當地租農房和土地,形成前店后廠,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威武的石獅子
到本世紀初,各級各地政府建設、培育了一批經濟開發區和專業市場,江蘇宜興市華東第一石材市場,國際石材商貿城應運而生。一些勇于開拓的代亭人,將目光聚集到宜興,去華東第一石材市場上發展。一度有五十余家在此落戶,或經營石雕工藝品,或建立石雕門市或組建生產車間、成立公司等。
還有不少代亭的石雕從業人員在全國各地城市周邊、交通要道租房租地,擴展業務。據統計僅代亭村在江浙滬皖四省就有石雕經營企業270余家,專業技師424人,相關從業人員超千人,產值數億元。其他省市的代亭石雕從業人員和由代亭石雕業帶動的鄰村從業人員數量也十分可觀。吳本華說:“在外從事石雕加工的代亭人,主要集中在江浙滬一帶,曾經在河南接到過億元的項目,村里幾乎每家都有人從事石雕行業。目前,代亭村的石雕產業年產值近500萬元。”
而石雕的加工手段也從傳統手工業向機械化、自動化轉變。銷售方式開始從自營自銷向中轉代購、訂單業務轉變。“現在用電動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我一年能做出近100對小石獅。一年能賺8-9萬元。”張忠勝介紹說,代亭石雕以前產品比較單一,只做石獅、石象、石欄,現在除了傳統的石獅、石欄外還涉及了人物、花鳥魚蟲、亭臺樓閣,門類越來越多 。
長久以來,代亭村里的石雕經營戶比較分散,零星分布在村里各個位置,石雕生產加工產生的粉塵和噪音給村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分散的石雕經營戶,對于產品對外運輸的交通也非常不便利,不利于代亭石雕產業的長遠發展。為了讓本村的石雕產業可持續發展,村兩委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2020年下大力氣開展環境整治。
“以前大家都在自己家門口加工,碎石多、灰塵大,對村子的環境影響很大。”張忠勝說,自開展環境整治后,大家都建了專門的工棚,在工棚里干活,解決了噪音和粉塵對村子生活環境的影響。如今行走在代亭村的村莊道路上,就會發現道路整潔,空氣清新。
近年來,代亭村積極謀劃石雕產業轉型升級。日前,總投資210萬元、占地900平方米的代亭石雕產業園一期主體工程已經建成,正在進行環保設施的建設。
查全玲是代亭村村委會成員,她介紹,代亭石雕產業園建于原代亭小學,規劃有原材料堆放區、石雕生產加工區、成品展覽區,集粗生產、精加工、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石雕生產加工區的建立,將大大降低石雕生產加工對村莊生產生活環境的影響。同時,園區還規劃專設一處倉儲物流用地,作為大件原料的堆場及集中交易區。“我們建石雕產業園的目的之一是解決環保問題,同時也是為了農戶能更好地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吳本華說。
代亭村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
石雕產業園的建立,將極大地幫助代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優勢,拓展群眾致富渠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從以前只有錘子和鑿子,到現在的電動工具和作業大棚,未來進產業園工作,相信我們的代亭石雕產業還會再上一個臺階。”張忠勝信心滿滿地說。(記者 李揚 文/攝)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