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鎮東島村:創精品示范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東島村位于蕪湖市繁昌區峨山鎮中東部,面積6.5平方公里,轄9個自然村,800余戶2500余人,常住650戶1800人。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長三角“最江南”文化傳承與創新村落、安徽省美麗宜居村莊等。
東島村屬江南丘陵地貌,緩坡錯落,有耕地2000余畝、竹林地10000余畝,有“江南小竹鄉”美譽;村居續存近千年,人文與自然交融,被贊譽為“詩畫東島”。現仍保存有天官第門樓、七星井、泰平禪寺、臺楠林等自然文化資源;以“晴耕雨讀”詩書傳家,從科舉舊時代到教育新時期,共涵育出12位進士和16名碩博人才。
東島村通過盤點家底,根據區域不同稟賦,規劃為“三心一區”(村部以引領產業發展為“陣地紅心”,東島中心村建設為“文化中心”,雙沖中心村區域為觀光休閑的“生態核心”,毛塘陸沖片為農田保護區,打造“田園觀光區”),明確各區域功能、運營發展目標,重點圍繞5個方面,實施18個項目,總投資9965萬元。其中,省級一般債資金1000萬元、市級財政資金500萬元、區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1185萬元、整合其他項目資金6280萬元。
產業增質提效。計劃實施7個項目,共投資3150萬元,其中投入460萬元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立足境內豐富的竹資源,投入500萬元建設“共富工坊”,開展竹筍速凍保鮮等加工;投入555萬元,以青年水庫為景區核心,實施基礎提升、景觀配套、農事體驗等4個項目;投入1600萬元,發展 “文星苑”“觀滄海”等精品民宿項目。文化傳承保護。依托北京新故鄉協會東島分會的人才資源,成立鄉村智庫。計劃實施3個項目,共投入425萬元,對中心村、文化展館進行提升,打造以高校團建為主營的“研學”平臺;恢復千年古村文化,修建天官第門樓、一里三拱橋、七星井等,打造文化走廊,將現收集的農耕器具、鄉村治理內容的珍貴石碑等,沿途布展活化,豐富文化體驗內容。生態綠色發展。利用山水自然資源,系統提升人居環境,按照景區標準,沿途布點串線。實施7個項目,共6475萬元。整合項目平峨路擴寬改造4200萬元,實施道路擴寬改造;整合資金750萬元建設雙沖省級中心村;整合資金167萬元建設3個美麗宜居自然村莊;投入1150萬元對村域人居環境系統整治提升;計劃投入130萬元對景區入口倒杉木、尖山古道、村莊入口等沿線節點進行打造;整合60萬元,對青年水庫區域實施“幸福河湖”項目。治理活力有序。按照整村運營要求,優選運營主體,以政府投入35萬元,運營方投入15萬元,共同搭建運營平臺。
東島村通過精品村建設,著力打造“晴耕雨讀、詩畫東島”名片,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提質增效,竹筍加工保鮮產業,預計2025年加工產能達40萬斤,純收益超100萬元;山林竹筍培殖產業,計劃先推廣2000畝,預計竹筍增產320萬斤,增收超400萬元。2025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達3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10%以上。文化資源保護,將東島文化和資源作為賣點,完善文旅項目建設,實施整村運營,做到每月有活動,力爭2025年游客接待人數超1萬人次,收益超100萬元。人才促進行動,結合整村運營,發揮東島人才智庫的作用,著力培育本土人才。生態綠色發展,全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污水治理率、改廁率均達100%,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90%,常住戶美麗庭院達標率50%以上。治理活力有序,東島村的村莊治理,央視《國道巡航》曾作過專題報道,后續將進一步挖掘村莊文化歷史,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莊建設,細化鄉村治理內容,做到矛盾糾紛不出村,打造新時代鄉村治理“東島樣板”。(許禮琴)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