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村鎮:水口“六尺巷”誕生記
春節期間,安徽桐城六尺巷游人如織,再次出圈。在距離168公里遠的蕪湖市繁昌區孫村鎮水口村田湖周中心村內,也有一條長約百米、寬約兩米的巷道,被人們親切稱為繁昌水口版六尺巷,其誕生過程成就了一段以禮相讓、以和為貴的佳話。
300多年前,這塊水草豐美的江南水鄉吸引了勤勞善良的先人于此棲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憩,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田湖周”。時至今日,面積狹小、住宅擁擠、通行不暢等問題一直制約了該村的建設和發展,公共空間更是非常有限,村民每每出門都要繞行大半個村莊。“群眾的呼聲和迫切需求,便是我們的哨聲和行動指引。”現任水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家發表示。村兩委在經過深入細致了解情況后,一心尋找有效途徑解決困擾多年的難題。時間來到2024年3月,水口村迎來田湖周中心村省級和美鄉村建設正式施工的契機,村兩委下定決心將這件關乎民生實事徹底解決,暢通村莊道路微循環,引領村民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經過充分勘測和論證,最優化的改建方式是拓寬一條東西走向的狹窄小道。如何說服村民退讓賴以生存的宅基地,是擺在村兩委面前最棘手的事情。經過村兩委上門入戶耐心動員后,曾獲得區、市級“五星文明戶”的村民周道禮第一個主動站了出來。他表示:讓地建路是好事,方便了大家,也方便了自己,何樂而不為。看到了同村周道禮無償讓出100多平方米的地方,還在觀望之中的錢正和深受感染,立即找到村兩委,主動將自家廁所和雞棚等附屬房全部讓出。緊接著,另外三戶也紛紛響應,主動拆除自家圍墻或附屬房。就這樣,在村民的爭相禮讓中,一條水口版六尺巷應運而生,極大方便了出行,造福了百姓,也成為水口村以文化人、推動民生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村民周道禮名中有個“禮”字,錢正和名中有個“和”字,也許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村民紛紛為此次和美鄉村建設退地讓路、自拆自建、出工出力、捐款捐物,就不是偶然的巧合了。實際上,據朱家發介紹,還有許多村民都默默付出了,而沒有上榜。這幅光榮榜被收藏在該村新建農耕館里,不僅僅為了展示,更是一種精神的激勵。桐城六尺巷的故事,體現了先人化解基層矛盾的歷史智慧。在水口村,以全體村民集體智慧書寫的“讓則通,通則順,順則興,興則和”新版六尺巷精神,正是桐城六尺巷精神的延續和傳承,有效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崔后明)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