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鎮童壩村:鋪就鄉村“振興路”,打通干群“連心橋”
群山疊翠間,一條蜿蜒的瀝青路猶如玉帶穿行而過,三公里的道路串起竹林、水庫與錯落有致的村居。這條被村民稱作“連心路”的農村公路,不僅打通了廣寺組與外界的物理屏障,更鋪就了一條凝聚民心、激活山水的振興之路。從泥濘小道到康莊坦途,五年光陰里,童壩村干群用熱血與智慧在山間寫下新時代的“愚公新傳”。
民心為尺量通途
廣寺組依山而建的土坯房前,76歲的李大爺撫摸著門前新澆筑的水泥護坡回憶“從前去鎮上賣蔬菜,三輪車要在羊腸小道上挪半個鐘頭,遇到雨天,車輪陷進泥坑里,得花大力氣推車。”隨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車會車難、山貨運輸難等問題愈發凸顯,修路成為幾代人的夙愿。
村“兩委”于2021年正式將道路修建事宜提上日程,啟動道路建設時,面臨著雙重考驗:一是道路建設需占用約45畝耕地林地,單純按征地補償需二百萬余元,加上土地性質限制已難如登天;其次需穿越一座高山,山體坡度大,施工難度遠超平原地區。但沿線村民組村民用質樸的行動給出答案——“土地盡管用,青苗補償意思下就行!”45畝土地涉及4個村民組約140戶農戶,在“零征地補償”的創舉背后,是數十次板凳議事凝聚的共識。在村民戶代表大會上,一致同意按村委會提出的每畝1萬余元的土地補償,主動讓出祖輩耕作的田地。“竹子砍了還能長,路修不好子孫都得受苦!”這種“山民胸懷”讓工程成本大幅下降,創造了童壩村道路建設的“幸福樣本”。
匠心為筆繪藍圖
寒來暑往五度春秋,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歷經2任村書記,憑借著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毅力,我們攻克了政策障礙、打消了村民的質疑、咽下了辛酸淚水,始終堅持前進方向,沒有退卻。
“這條路是大家用腳板丈量出來的。”村民組長李孝飛指著路基感慨。為降低工程造價,1000多個共建日夜,山道上始終躍動著"志愿紅"。村民把修路當成自家事,多位瓦工在工地義務務工,還有村民拆除自家小屋為道路讓出關鍵彎道。老黨員王大爺顫巍巍按下紅手印:“把我家菜園子劃進去,補償款留著給大家伙修路!”
山水為卷展宏圖
2025年春節,廣寺沖迎來歷史性時刻——總投資798萬元、寬6米的雙向美麗道路全線貫通。村民們敲響豐收的鑼鼓,將聯名感謝信送到村委會:“這條路修進了心坎里,孩子上學不再踩泥,我們出山有了快車道!”
道路通,百業興。站在高處遠眺,蜿蜒的公路與層疊的竹海相映成趣,優美的環境成為了干事創業的沃土。這條用初心澆筑、用汗水夯實的鄉村振興路,正載著廣寺組村民駛向“綠富美”的新征程,見證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實踐。(楊果)
責任編輯: 吳越